这个世行结果导向贷款项目,是河北在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历史上首次一个财年获得最大数额贷款。
确实感觉有些污染企业是非常警觉而蛮横的。迎来送往的规格之高,令坊间将中央环保督察组称为环保钦差。
他认为环境大考的考试规则分为三个:其一是对省级领导的约谈,二是下沉式调查,三是开通受理热线和信箱。他认为约谈与督察是方向上的变化:督察是上面往下走,是环保部下到基层去检查他们的工作;约谈是从下面往上走,要你到我这里来汇报你的工作,上来解释一下。督察组披露的一个案例颇能说明问题:督察期间的最后一个举报电话是由此次督察的二号人物、督察组副组长翟青亲自接听的。所以就只能找替代手段,最直接的就是采用行政的方式,把压力给到地方的负责人。副市长姬贤杰主持会议。
一些关键的审批权还掌握在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手中。周永章则认为,约谈是地方发现了情况汇报上去,督察则可以主动发现问题。然而,面对着这样突出的成绩,却有业内人士提出了水污染治理企业未来发展可能相对乏力的观点。
对此,分析报告表示,相比于国内其他节能环保产业,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程度仍较为落后,我国的土壤修复行业尚处于从无到有的初始阶段,土壤修复的商业模式尚不清晰,大部分企业工程经验少,长时间亏损经营。大气、水、土十条悉数出齐,环保产业成为了社会资本虎视眈眈的又一块肥肉。不过,随着这项千呼万唤的政策终于落地,这一行业很可能即将迎来集中爆发期,已有相关企业表示,根据市场调查情况,该企业的土壤修复订单已现井喷式增长态势。而且与水污染治理、垃圾治理相比,我国大气治污市场化程度还是较低,这一定程度上由于大气污染受气象条件影响大,导致地方政府之间过于相互依赖,部分地方治理大气污染积极性低,导致这一行业整体发展层次不齐。
对此,分析提醒,虽然大气治污企业净利润增幅领先于其他行业,但由于脱硫脱硝需求高峰已过,行业出现了难维持高增长的情况,因此后续这一行业是否能保持领军地位还需要看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新市场启动情况。然而,记者进一步对比发现,大气治污上市企业亮眼的成绩却仍难掩隐忧。
土壤修复颇具潜力根据一季度节能环保上市企业业绩分析结果,所有77家公司中,净利润增幅前三位的分别是大气治污、节能服务和垃圾处理,而日前刚刚因出台土十条而备受关注的土壤修复行业并未被提及。根据行业机构数据,我国土壤污染治理中最主要的业务土壤修复市场有着超万亿元的规模。有土壤修复领域专家告诉记者,实际上,今年一季度土壤修复行业仍然蛰伏于市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彼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土十条)还未出台。究其原因,有企业归咎于市场开放程度仍然不足,同时竞争压力相比其他领域大的多。
因此,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等多个业内分析机构都为土壤修复冠上了潜在商机巨大的头衔。而且,在77家节能环保上市企业中,净利润同比增幅排名前十的企业里,主要从事水污染治理的只有兴源环境、首创股份、聚光科技,并且都位列6-10名,领军地位正在逐步消失。然而,从上市节能环保企业的经营情况来看,这个行业并非高枕无忧,不同领域企业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大气治污上市公司营收同比增幅仅为6.2%,远低于去年同期的28.9%。
上周末,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发布的一季度77家节能环保上市公司业绩分析显示,我国节能环保上市公司整体发展良好,实现净利润12.6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有54家企业净利润出现了同比增长,一季度净利润同比涨幅超过100%的有9家,但也同时有21家出现负增长,可见节能环保上市企业业绩增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究其原因,有企业归咎于市场开放程度仍然不足,同时竞争压力相比其他领域大的多。
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29家水污染治理上市公司中,有19家企业净利润实现增长。而且,同处大气治污行业,不同企业间业绩差距存在天壤之别,其中,众合科技一季度实现营收17亿余元,较去年同期减少42.06%,净利润为-1961.69万元,净利润同比降幅高达1973.81%,成绩位于节能环保上市企业业绩榜单倒数位置。
有土壤修复领域专家告诉记者,实际上,今年一季度土壤修复行业仍然蛰伏于市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彼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土十条)还未出台。而本次分析报告也指出,本来备受证券机构看好的我国知名水污染治理企业碧水源一季度表现平平,净利润同比增幅仅位居12名,不如预期。对此,分析报告表示,相比于国内其他节能环保产业,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程度仍较为落后,我国的土壤修复行业尚处于从无到有的初始阶段,土壤修复的商业模式尚不清晰,大部分企业工程经验少,长时间亏损经营。根据行业机构数据,我国土壤污染治理中最主要的业务土壤修复市场有着超万亿元的规模。以北京的城镇污水处理为例,北京主城区的项目几乎都被国有企业垄断,民营企业根本无法打破这道厚墙,只能在外围打转,接一些边边角角小型污水处理厂的生意。因此,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等多个业内分析机构都为土壤修复冠上了潜在商机巨大的头衔。
土壤修复颇具潜力根据一季度节能环保上市企业业绩分析结果,所有77家公司中,净利润增幅前三位的分别是大气治污、节能服务和垃圾处理,而日前刚刚因出台土十条而备受关注的土壤修复行业并未被提及。然而,面对着这样突出的成绩,却有业内人士提出了水污染治理企业未来发展可能相对乏力的观点。
水污染治理增长乏力在节能环保行业内,水污染治理一直被看做是起步较早的领军产业,在本次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披露的一季度节能环保上市企业业绩中,水污染治理企业的领先优势依然明显。分析报告指出,从子行业来看,本次77家节能环保上市公司中,净利润增幅最高的领域为大气治污行业,其中最引人关注的神雾环保一季度实现营收29亿余元,同比增长176.68%;净利润9829.78万元,同比增长1420.25%,稳居净利润同比增幅首位。
然而,记者进一步对比发现,大气治污上市企业亮眼的成绩却仍难掩隐忧。对此,分析提醒,虽然大气治污企业净利润增幅领先于其他行业,但由于脱硫脱硝需求高峰已过,行业出现了难维持高增长的情况,因此后续这一行业是否能保持领军地位还需要看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新市场启动情况。
不过,随着这项千呼万唤的政策终于落地,这一行业很可能即将迎来集中爆发期,已有相关企业表示,根据市场调查情况,该企业的土壤修复订单已现井喷式增长态势。然而,从上市节能环保企业的经营情况来看,这个行业并非高枕无忧,不同领域企业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而且与水污染治理、垃圾治理相比,我国大气治污市场化程度还是较低,这一定程度上由于大气污染受气象条件影响大,导致地方政府之间过于相互依赖,部分地方治理大气污染积极性低,导致这一行业整体发展层次不齐。碧水源常务副总裁何愿平表示,作为民营企业,我们并不怕市场开放后会带来更激烈的竞争,怕的是市场不够开放,蛋糕只能得到国有企业分食后的一点剩余。
大气治污存隐忧虽然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复近期成为了节能环保领域的热词,但各界对于大气治污领域较高的关注度仍难被撼动。大气、水、土十条悉数出齐,环保产业成为了社会资本虎视眈眈的又一块肥肉。
而且,在77家节能环保上市企业中,净利润同比增幅排名前十的企业里,主要从事水污染治理的只有兴源环境、首创股份、聚光科技,并且都位列6-10名,领军地位正在逐步消失湿式电除尘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占地大、投资高,某些技术维护量大、外排废水量大,对脱硫系统水平衡有影响等,而在湿法脱硫区域,除尘功能还有待挖掘。
目前可以说是达到同等效果投资最少的超低排放技术。截至2015年底,龙源环保累计投运的烟气脱硫新建工程机组容量在参加中电联火电厂环保产业登记的环保公司中名列前茅。
结果表明,华能长兴电厂高效协同技术路线大幅降低初投资约3400万元,并显著节省年运行费用约152万元/年。两年前,当讲到颗粒物5毫克/立方米排放要求时,电力行业、环保企业、环评机构、管理部门等几乎都是同一个声音──湿式电除尘改造。清新环境监事会主席兼营销总监王月淼告诉记者:清新环境的超低排放技术已经应用于全国的28个电力集团的240余台机组,其中包括运行周期最长的大唐云冈电厂、含硫量为7400毫克/立方米的高硫分燃煤电厂山西武乡电厂、新建百万机组同步实现超低排放的神华国神万州电厂、山西省劣质煤循环硫化床代表项目格盟平朔电厂、仅使用管束式除尘器实现烟尘超低排放的国华孟津电厂及高硫煤节能改造百万机组典型代表项目华润蒲圻电厂等不同类型的燃煤发电机组,在运行能耗增加很少的前提下完全达到国家超低排放标准,这充分证明了这项技术的适用性、实用性和经济性,以及市场的高度认可。武汉凯迪总经理薛菲告诉记者。
凯迪环保总经理薛菲对记者表示。超低排放但是,近年来,对粉尘浓度的超低要求,激发了各方尤其是环保企业对技术革新的思考,催生了更多的适应各种机组性能的超低排放技术。
2015年国内61家电厂近200台机组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时,选择了SPC3D技术。在2016年上半年,一套超低排放的高深之道经媒体报道后,在煤电环保界引发广泛关注。
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环保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法华看来,燃煤电厂烟尘超低排放技术路线的选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考虑一次性投资,也要考虑长期的运行费用;既要考虑投入,也要考虑节能减排的产出效益;既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也要考虑其运行可靠性;既要考虑超低排放的长期稳定性,也要考虑故障时运行维护的方便性;既要立足现在,也要兼顾长远。据了解,这两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国内40多个超低排放建设和改造项目中。